学习、新宗教与赎罪券

 说到宗教热忱,我想在第三部分指出我自认为这篇回答最重要的部分。这一部分充满了我幼稚的论断与可能的暴论,也许论证会显得非常跳脱,但我觉得它能揭示出一种表面现象下病理性的核心问题。如果各位对这一部分有什么意见,我非常乐意在评论区就此展开探讨。


在第二部分我提到并反驳了一种可能的批评。就其本身而言,它的逻辑混乱,容易反驳。但我注意到,它反映出了对这位老师及其行为的一种宗教热忱,我认为,这种热忱和这位老师视频评论区下面许多人的态度根本上是一致的。那么我们首先以观看人数最多,弹幕和评论最多的第1讲为例,来看看这个视频的弹幕和评论区大概有哪些典型态度:


1、在视频的弹幕中,一些典型的现象是:


(1)第1讲的视频开始的时候,弹幕主要为“老师好”“感谢老师”“已经毕业,来看看”之类。


(2)在视频中间继续延续(1)中的废话式的问候内容


(3)对老师动作的点评,比如“看到老师站起来,我瞬间严肃了”“致敬”“全体起立”


(4)对老师外貌与学识的赞美,比如“老师好帅”“老师好有智慧啊”


(5)自我反省、安慰、加油与鼓励,比如“别骂了别骂了”“努力在听”“多听就听懂了”


(6)最后是对老师授课内容知识点的评价,但多以自我发散和抒发感叹为主,预测占比大概在20%左右,在很多部分可能更少。


2、视频下面的评论中,一些典型的评价是:


(1)对这位老师教学态度与热情的崇敬,


(2)对老师愿意推动人文社科普及的赞美,对他遵循学校校训精神的敬意


(3)认为老师的教学“没有繁琐的任务作业考试,体现了学科最纯粹的本质”,


(4)对这位老师的作品“淹没在流量视频浪潮”中的不平与惋惜,


(5)认为这位老师的视频“让自己在资源匮乏的前提下重新找到了学习人文社科的热情”,“打开了他们的视野”,“总算是上大学了”


(6)这种是(5)的变体,抒发自己求学的经历,对北京师范大学的崇拜等等,最后总结为对老师的赞美。


(7)记录自己的听课笔记,我大概看了下内容,大多是知识点的整理摘抄,这种也比较少,大概二三十条评论里才能看到一条。


在浏览搜集了这些典型的评论和弹幕后,我并不是想指出它们的虚伪或者言不由衷,我由衷地相信每一个发出这些评论的观众朋友都是真诚而且热情的。但是,恰恰是这种热忱格外值得注意。要弄清楚这种热忱导向的是什么,才可以进一步从它们的导向中推断它们产生的原因。


首先,当留心上面所列举的典型弹幕和评论:它们要么是在编织一种让人沉醉、兴奋和感动的神圣氛围,好像进入了这种氛围,自己就得到了某种净化一样,要么就是像在忏悔室中忏悔般,痛陈自己脱离了学习后的种种迷惘罪过,最后转向对“学习”的皈依和对“懒惰无知”的悔改。认真记笔记或者回应上课内容的回复寥寥无几,而且我也疑心这种回应和笔记和我在大学课堂上听水课时为了保持不犯困抄下的ppt有没有本质性的区别。


在这里,“学习”成了纯然外在的、仪式性的东西,它们首先为的是补救自己某种空虚和愧疚感。如果自己无需补救,那么也可以从中感受到极大的荣光与鼓舞。这些观众的行为,看上去就好像只要自己接受了这个视频的洗礼,自己就被赦免了某种罪过,自己就能归于这位老师的某种荣光之下。


观看这个老师的视频,假装或真心相信自己在这个视频下面度过了有意义的几个小时,就像是考前在学校的科学家雕像上放水果,就像是明天有大事情时慢条斯理刻意洗个澡以示清净身心,就像是在做题失利时通过刻意节制欲望、惩罚肉体、一厢情愿地硬背罚抄来表示诚恳,这种仪式性的经验中包含的种种愧疚、渴求、神圣体验、自我暗示,是一种社会性的集体感受与经历。与它们类似的事情,已经在很多地方的中学教育中无数次地发生过。


我相信绝大部分观众点进这个视频,完全是出于偶然或者对它的好奇,即所谓“慕名而来”。他们之中的大部分在来之前并不预先强烈设定着自己要学习某种专门技能的目的(先不论这个视频的质量能不能支撑起这种欲求),我很难想象一个观众会真心地因为“我非常渴望学习社会科学”点进这个视频(一个深思熟虑或者长期怀有这种渴望的人更可能去看一本导论书,这样的书就和前面提到的网课资源一样俯拾皆是)。


我们无需像早期基督教会围绕着再洗礼能不能赦免人的罪过而引发的激烈争辩那样,去讨论这种“感化”能不能驱使人采取某种切实的行动。至少在我看来,这样一种行动本身直接指向的不是“知识”,而是“知识与对应的学习行动在我们的社会结构中所象征的崇高地位”。换句话说,他们在实质上,不是因为学到知识本身而感到神圣,而是因为“这种学习知识的行为似乎能提升他们的自我认同与社会评价”而感到神圣,即使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也因此,这里最重要的是“赞美老师的仁人之心”“对自己远离了陶醉功名、极度浮躁、厌弃知识的社会的窃喜”“对自己平时刷多了短视频的补救”“一种超脱世俗的感觉”“很感动”,这些话绝非我臆造原创,都是我从评论区摘抄来的。


在我们的社会语境中,知识所构建的崇高感与真正的知识被混淆了,就像在我上面提到的体罚惩戒中“学习”与“相信自己正在学习的仪式”以及随之而来的“安心的体验”被混淆了一样。仪式、神圣感与实质(如果存在一个切切实实能描述的实质,诸如“学习的实质”的话)的混淆,构成了这里被崇拜的“新宗教”的核心。


所以说,这个课程的绝大部分观众,并非因为自己的知识储备匮乏而不能发现这位老师授课结构与内容的谬误,而是他们抢先一步,在进入“学习”以前就沉醉于“学习的仪式”之中,从而根本上抹杀了学习与反向的批评反思的可能性。


这位老师只是偶然地并且无意识地成为了一场祭仪浪潮的中枢与核心,他——虽然我对课程的内容有过批评,但我在这里再次表达对他人格的赞美与敬意——慷慨地通过免费授课,公开传播的形式,来实现自己心中作为学人的愿望。但在这场仪式中,这种淳朴的慷慨无非成为了免费发放的赎罪券。


但这样的宗教是头一次产生吗?如果这样的“新宗教”比比皆是,那么赎罪券总是免费的吗?


我不止一次地在B站,知乎上看到过那些针对高中生兜售焦虑的“高考大神”,他们总是说着“离高考70天,你再不醒悟就完蛋了”“带你揭露高考数学的核心秘密”“这篇文章/这个视频,能拯救你的高考”之类的话。从经济的角度考量,他们是在做稳赚不赔的生意。


但更重要的是,他们有意或者无意地利用了我刚才提到的,仪式与实质的混淆产生的一系列焦虑(本质上类似于“我学习不好是不是因为不够虔诚”),从而高价兜售自己的赎罪券,甚至进一步地在信众之间兜售不安感、“唯一的得救之道”以及个人崇拜。


这样怀着赤裸的盈利目的而来的“新宗教”比这次偶然的爆火事件要更加广泛、更加危险。我希望它们或者它们的同谋,能引起我们的一点警惕。

——来自文章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50495390/answer/3448282017

评论

热门博文